日前,作为2019中关村论坛的收官活动,第三届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在京举办。大会围绕 “未来重构”、“智能供应链”、“ AI + 算力”、“赛博未来”、“探索能源的物理世界”、“5G 已来”六大主题,以技术与商业的结合为主线,通过 20 余位重磅嘉宾的分享,帮助行业快速梳理颠覆性新兴科技的发展路径。
在本次大会上,来也科技董事长兼 CEO 汪冠春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发展以及未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汪冠春认为,尽管这些年以来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75%,然而在同期办公室的自动化程度却只提高了3%。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人们仍不得不做很多无聊且重复性的工作。此外,公司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人员流动大、培训成本高、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以及传统IT系统业务操作流程普遍复杂低效等问题。而在种种问题下,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Process Automation,简称RPA)应运而生。
据悉, RPA其实是一种特定机器人软件,模拟了人在计算机上的操作。RPA 可以按照设定好的流程来自动执行任务,包括重复性工作,有详细的规则、清晰的逻辑,同时,它可以在不同系统之间去集成数据,哪怕是互相独立的系统,机器程序也可以提取数据,进而生成更全面的企业运营分析报告。
汪冠春表示,RPA有着速度快、精准以及普适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提升办公机器人程序的现有智能化水平,让人去处理更复杂流程,完成更高附加值的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汪冠春的一家之言。从21世纪初发展到现在,RPA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期。RPA起源于海外,一家名为BluePrism的公司引入并创造了RPA这个概念,而这家公司已于2016年在伦交所上市。
曾经大家以为RPA只是一个用户交互界面的自动化工具,而这一领域真正热起来是从2015年开始。在2016年左右,人工智能的概念在中国大热,当时RPA的概念还没有什么人提及,所以人工智解决方案就被广大企业所接受。而到了2017年、2018年,RPA在海外越来越热,加上中国整个劳动力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企业更加讲究效率,这也让RPA的概念开始广泛地走进企业的视野。
正是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让汪冠春看到了RPA领域的前景。汪冠春表示,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他感受到企业除了前端业务在创新做自动化之外,后端业务的自动化改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也促使来也科技对于产品线做出调整。2019年6月,来也科技与奥森科技合并,“新来也”的产品线从最初的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个人助理小来,到对话机器人的平台吾来,再到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平台UiBot,一步步紧跟客户需求在RPA+AI领域内进行丰富和扩充。虽然产品线在调整,但汪冠春的初心却始终未变——希望把来也打造成一家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服务企业、个人。
而从布局RPA领域到现在,来也科技的发展也没有让汪冠春失望。他表示,发展至今,来也有更丰富的产品线可以售卖给企业,同时,越来越多大中小企业布局RPA领域也加速了推广以及市场接受的过程。未来,来也看好RPA与AI的结合,愿意拓展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希望AI与RPA结合以后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在汪冠春看来,RPA行业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短期的风险可能是资本过热或者是虚火导致竞争过于激烈。”汪冠春表示,一些友商在做项目或者卖产品的过程中会打价格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上每家企业都活得很辛苦,而且会摧毁解决方案的价值。“比如说我们做出一个机器人,如果能够替代20%一个员工的工作量,其实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就是一个员工工资的20%。中国市场对软件服务付费意愿相对比较弱,如果还有很多竞争,那企业本来可以付出20%的价值,现在就只能付出10%,甚至1%。”汪冠春坦言,本来一家公司是可以靠自己的盈利去不断成长壮大的,但因为亏损,导致其必须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取现金,“这就比较可悲了”。
在接受环球网科技记者采访时,汪冠春还回应了一部分人对于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担忧。他表示,机器人并不会把人的工作抢走,尽管回顾每一轮新技术革命,可能都会带走一部分工作,但是同时也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比如 RPA 工程师、对话机器人、AI 训练师、业务流程分析师、人机交互设计师等。
在汪冠春看来,人机协同不是用机器人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释放产能,更好的发挥创造力,而来也科技一直致力于助力企业实现人机协同。“我们创办来也科技的初心就是希望机器人助力每一个人,相信未来十到二十年里,机器人会走入每一家企业和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我们的助手、同事和伙伴。”汪冠春说。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