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报记者 任筱楠 本报特约记者 金晓宇
近年来,汽车制造商致力于将其汽车智能化,其中自动驾驶、AI助理、车载互联等都是目前的热门技术。在全球汽车智能化变革浪潮中,科技公司正快速崛起,并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强强联手在理论上是一件好事,但实际执行时,面临着多种挑战。
华为强调“不造车”
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除了车企外,来自芯片、自动驾驶、高精地图等行业的头部科技公司也亮相。华为则在车展开幕前夕,向公众发布了其高阶智能驾驶系统HUAWEI ADS 2.0,并同时展示了一系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等。尽管华为多次强调其“帮助”车企造车的战略定位,但华为是否会下场造车的讨论却层出不穷,再次勾起了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关系所涉及的敏感神经。
近年来,科技公司与车企的合作一直在博弈之中。汽车智能化技术涉及算法、算力和数据三大块,很多科技公司为车企提供的是算法和算力,但华为在深度合作中要求更多掌握车企的“数据”。因此,许多车企担心科技公司将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从而逐渐失去对合作的控制力和品牌发展的主导权。例如,广汽集团宣布与华为的联合造车模式终止,转向自主开发;北汽极狐则从华为的HI模式转向了智选模式。这些变动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确定智能汽车的主导权归属。
主导权之争
资深汽车工程师陈超卓认为,车企与科技公司的“灵魂”之争本质上是“数据”之争。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模式和HI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华为的强势也让一些车企望而却步。如果一家科技公司能独家拥有汽车的操作系统,那么它有可能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主导造车,否则车企主导控制造车模式可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如何合作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表示,建立一个共赢的合作模式对于车企和科技公司至关重要。如果车企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汽车技术认知,那么自主开发软件可能会更好,因为汽车的软硬件是紧密结合的;但软件开发能力较弱的车企则应选择与科技公司合作,以各取所长。不论是合作还是独立开发软件,整个行业都面临产品差异化和不同系统协同的问题。
唯有在科技公司和车企真正成为“好朋友”之后,智能汽车的时代才会不断到来。
结论
在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下,汽车行业将更加聚焦于未来的发展。科技公司和车企将继续就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方向展开合作,以推动整个行业从数据和知识中受益。然而,在实际执行时,车企需要掌握智能化技术,不断搜寻和探索自己的“安全屏障”,并尽可能地总结供应商和科技公司之间的最佳合作方式。只有这样,智能汽车才能在未来得以成功交付,赢得市场信任。▲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