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重要议题。2017年,美团发起了行业内首个关注环境保护的“青山计划”,将一系列举措融入日常经营和行动实践。
五年来,“青山计划”已携手用户、商家、专家、环保机构等生态各方,共同探索行业环境影响治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方面与产业链上下游和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广泛合作,大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支持新型绿色包装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后端一次性塑料包装的规模化回收再生;另一方面,努力建设包含平台、商家 、消费者的可持续生态圈,通过产品功能、激励机制、宣传倡导等措施,促进行业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亿美团外卖用户使用“无需餐具”环保功能,有超过80万商家加入了美团外卖的青山公益行动。未来美团还将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在全国20个以上省份建立常态化餐盒回收体系,带动百万商家提供绿色餐饮供给,促进5亿消费者践行可持续行动,为外卖行业的绿色发展持续努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五年来,“青山计划”已经从美团一家企业的追逐,发展为产业各方共同参与的绿色生态圈。以下是与“青山计划”相关的五个人的五个故事,带你走入“青山计划”这五年的绿色探索之路。
从潜水到“无需餐具”
美团外卖平台上,用户挑选出心仪的美味后,在提交订单环节都躲不开一个选择题:“是否需要餐具”。这是 2017 年美团率先上线的产品功能。五年来,美团用户姜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始终如一——“无需餐具”。
因工作需要各地出差,至今她已经拥有3168单“无需餐具”的外卖记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当点餐量较大时,不仅仅是选择不要餐具,她还会习惯性地添加备注:少用些塑料袋,尽量装在一起。
“自己有备餐具,就不用浪费了,能不要就不要。”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源自于姜姜 的潜水经历。作为一名潜水爱好者,“巧遇”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是她的乐趣所在。但有时,她也会遇见不幸。
一片珊瑚附着在岩礁上,看似依旧姿态万千,但并没有勃勃生机;一簇海草在水中摇曳,摆动时隐隐露出掩身其中的垃圾……入海时的所见所感令她印象深刻。“其实道理之前也都懂,可直到亲身感受之后才真的会难受。”
被触动的姜姜开始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例如,在购买饮品时,她会选择纸盒的包装,也会自备环保袋。而点外卖时,能够注意到“无需餐具”的选项,她认为得益于美团的产品设计:“它被设置在选红包、填备注的附近,很明显可以看见,我就开始不要餐具了。”
在姜姜看来,环保意识的践行仍然有一段路要走,“大家可能在意识上认可,但实际行为上不一定能做到。”因此,她十分乐于分享一些生态纪录片的片段,希望能够以此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能同自己一样——因为热爱,所以爱护。姜姜还进一步表示,美团则可以影响更多人,“外卖平台已经提出了这个选项,问题是大家要在行动上接受它。”
事实上,将可持续嵌入产品设计,让“环保”纳入消费者购买决策,姜姜的转变与选择印证了一点,美团通过“无需餐具”设计进行的可持续探索已经深入用户内心。像姜姜这样长期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并不是个例。
说起环保,另一位有着 3030单“无需餐具”外卖订单记录的用户只说了一句话:“能做一点是一点。”
从“丑食大赛”到儿童操场
“希望去影响到一小部分人,比如餐厅的同事、我们的客人,对环境保护也会有一些贡献。”觅唐餐厅在开办之初,便被注入了可持续基因,其创始人王银芳认为,只有让可持续成为公众的共识和习惯,才能让城市的每一处都干净、漂亮。
这样的经营理念与青山计划不谋而合。2020年王银芳接触到青山计划。彼时,美团正在为制作行业内首份《可持续餐饮商户指南》寻找“同道之人”。当年 12 月,在中国饭店协会指导下,美团联合肯德基、 海底捞、西贝莜面村、喜茶、觅唐等餐饮商户,共同发布了这份指南。指南在可持续食材、可持续门店、可持续包装、社区支持与公益行动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三项行动建议,推动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
而《可持续餐饮商户指南》也在觅唐的业务规划和实际经营中一一印证。“有机”是觅唐不可或缺的标签,因此,王银芳挑选了数十家合作的农场,长期供应蔬菜、鸡肉、猪肉等原材料。在挑选合作农场时,运输距离、“碳足迹”是衡量的指标之一。 “例如鸡肉、蔬菜、豆腐等,基本都是来自北京周边”,王银芳介绍,“一方面是新鲜,还有一方面尽量本地采购,减少运输带来的碳排放。”
“可持续门店”的规划则更加丰富。为了减少消费者的餐桌浪费,觅唐将畅销的菜品划分出大小份,由顾客自由选择。“如果他们不是很喜欢吃这道菜,那也不至于剩下很多。”如今,消费者点单时,对大份与小份的选择已经各占一半。
她还将一本本《可持续餐饮商户指南》的小册子摆放在餐厅内,同顾客分享。门店可持续运营的努力可见于方方面面。例如,觅唐内部不定期组织的“丑食大赛”,将食材的边角料提供给厨师,通过比赛的方式,让这些原本只能当做“厨房废料”的食材重新发挥作用,成为一道道精美的食物。一只黑紫色的茄子,是厨师眼中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可若是茄子蒂呢?难咬而无味,是人们对茄子蒂的普遍印象。正因如此,往往在清洗茄子过程中,茄子蒂便被丢弃。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茄子蒂在中医眼中,是润肺、平喘、止咳、化痰的好材料。
“有一个厨师,就把茄子蒂做成了一道菜。”王银芳笑道,“大家听他说有这个功效,甚至都抢着吃。”此外,还有白萝卜皮、龙虾壳……在这场“丑食大赛”和平常的餐食制作中,觅唐的厨师都会物尽其用。“白萝卜皮可以腌制做成餐前咸菜”,她表示,“龙虾壳我们也不会扔掉,会用它熬制龙虾汤,做汤泡饭或者汤泡面。”
在可持续包装、社区支持与公益行动方面,觅唐加入了美团公益商家计划。截至2022年8月,已经捐赠助力16座乡村儿童操场的建设,如今还在积极参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美团青山计划共同开展的“中国餐饮行业减少食物浪费路径量化评估研究”。
“如果大家能够联合起来去做可持续、减少食物浪费,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王银芳表示。
把回收餐盒纺织纤维变成T恤
朱美芳毕业留校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将米粒大小的聚丙烯切片纺成丝状的纤维。自此,她便开启了三十余年的合成纤维研究。
“前10年就做了一件事,把聚丙烯的不能穿,变得能穿。”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办公室笑着说道,“通俗点说,就是让蛇皮袋能穿在身上。”彼时,聚丙烯纺成的纤维十分粗糙,而纤维的粗细度与舒适性密切相关:越粗舒适性越低,越细舒适性越高。低舒适性的纤维往往只能制作成地毯、窗帘,更常见的归宿是蛇皮袋。对此,朱美芳还介绍了一个参数——“熔融指数”,用以形容塑胶材料加工时的流动性。
当材料的分子量较大,流动性便会低,意味着熔融指数小,自然无法纺出较细的纤维。 受限于当时的石油加工技术,做出熔融指数高的材料十分困难。因此,把纤维纺出来,并让其好用、舒适,再进一步要求可持续,成为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深耕的部分议题。
朱美芳团队攻克的“回收聚丙烯餐盒的高值化应用”,提出把废弃餐盒转化为细旦纤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模式和新方法,入选了青山科技基金2021年首届“科创中国美团青山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朱美芳解释,一克重9000米长的丝为旦,1旦大概直径10微米左右,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细旦”则是指单丝纤度小于1旦。
接触青山计划前,朱美芳对美团知之甚少,但从儿子口中听到对美团的介绍时,她不禁感慨:“涉及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年轻人,覆盖面还是很广的。”更吸引朱美芳的地方在于,她从青山计划中看到的未来方向——变废为宝。变废为宝的一条路径是将回收餐盒纺织的纤维制成运动服饰,运动服饰不仅需要美观、舒适,不可或缺的还有功能性要求。“要做得舒适,就不好纺,要做得功能化,舒适度可能就降低了,是个矛盾。”
如果说行业是出题人,如朱美芳一般的研究员们则承担着解题人的角色。从全流程上来说,细旦纤维的生产难度较大,对其的研究也无法一蹴而就,青山科技基金对项目的经济赋能十分重要。朱美芳表示,由于现在餐盒回收体系并不完善,餐盒回收后的市场用途也较为狭窄,导致对餐盒回收的推动略显艰难。
“如果消费者能吃完外卖后,把剩饭剩菜作为湿垃圾倒掉,然后扔餐盒之前,哪怕只是用自来水冲一下,对我们都是很大的帮助。”对于消费的另一端,朱美芳则建议企业尝试在源头设计时,就把回收的因素“埋”入产品,例如加入“方便回收利用的分子”,为后续的循环转化提供便利。
见证一场塑料餐盒的“新生”
四年前,青山计划发起“盒聚变”餐盒回收试点活动。
“当时回收了餐盒好几千个,最终把它们变成大概 1000 辆单车上的挡泥板。”这场亲身体验,让青山计划相关方、上海睿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技术总监熊维记忆犹新。作为高分子材料学博士,熊维2015年便进入废塑料行业。
熊维关注到塑料餐盒品类,是从2018年开始的。彼时,外卖餐盒对许多消费者来说都已经不陌生。虽然餐盒本身的塑料材质几乎均可回收,但是在实际回收网络中,由于外卖餐盒在使用时沾染油污,“在很多城市,都将废塑料餐盒归为干垃圾去做焚烧和填埋,导致它整体回收率低于25%。”熊维介绍。
“看到盒聚变这样的项目,更加坚定了我在外卖餐盒领域持续的创新升级”,她解释道,“当时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数千件塑料餐盒的回收再利用,实际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熊维指出,生活中绝大部分外卖餐盒都是聚丙烯材质,也就是俗称的PP盒。
PP是一种食品级塑料,这意味着塑料餐盒回收具有坚实的安全性基础。另一方面,一次性外卖餐盒材料的老化、折损较少,材料结构变化也相对微小,因此非常具备规模化回收和高值化利用的潜力。
“只要能够攻克技术的难点。”她补充到。将杂质、杂色去除,提取原材料性能,让塑料的“原汁原味”被保留下来,便是需要技术解决的问题。2021 年,上海睿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餐盒高值回收再生创新技术工艺方案”获得了青山计划的支持。熊维以方案中较为通俗易懂的清洗环节为例解释道:“我们所做的工作其实就像洗碗一样。”挤出些许洗洁精,滴落,融入清水,随着水痕的包裹,碗筷表面的油污也被带走。这是家中洗碗的常见工序, 只是对于塑料餐盒,人们往往没有兴趣清洗。当附着了油污的餐盒来到熊维这里,则成为庞大塑料餐盒家族的一份子,结合清洗工艺和食品清洁剂,被批量化清洗。
通过对塑料餐盒的预处理、清洗、分选、造粒,熊维和她的团队能够再造出黑点少、气味低、透明度高的高品质PP塑料颗粒,用于非食品接触材料。而这只是构建绿色包装体系的一环,青山计划正在推动构建全产业链绿色低碳生态,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绿色包装解决方案。
熊维很高兴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守护大自然的甜蜜馈赠
位于秦岭大山的村庄里,养“土蜂”对村民来说是普遍现象。挑选匀称的木段,掏空内芯,抹上吸引野蜜蜂的黄蜡,一个老式“蜂箱”便由此诞生。到了蜂蜜成熟的时节,村民会烧一把艾草,烟熏火燎着把蜜蜂赶出“家门”,再握一把铲子将“屋内房间”全部“摧毁”,便是取蜜了。
“有的熏走了,有的熏死了。”土生土长的张建国,儿时便看着祖父、父亲取野蜂蜜,“每年都会放蜂箱到悬崖壁上,但产量都不多,成不了规模。”这种烟熏驱散蜜蜂,然后割取蜂蜜的方式,对蜂群有较大影响。如今,张建国也成为了一名土蜂养殖户,但他的做法与父辈迥然不同。前者竭泽而渔,后者“鱼泽同养”。张建国的活框养殖模式更为规模化、可持续,对蜂群和蜂箱都悉心维护,放弃传统的熏赶形式,而是将蜜蜂过箱,进行不伤害蜜蜂的取蜜方式,并在蜂箱放置环境和蜜蜂选种方面,更遵循环境友好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蜜蜂所待的地方,要环境好,空气好。”这座秦岭深处的村庄里,清晨人们可以在鸟鸣声中醒来,面向大山伸一个懒腰,微风拂面,飘入鼻腔的是淡淡花香。而张建国与当地农户养殖的“土蜂”更具特殊性。据悉,土蜂又称中华蜜蜂、中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个头小、耐寒,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且能够在高海拔山区授粉,对生物多样性有独特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现实,秦岭地区的养蜂业走进了青山计划的视线。
2021年,美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以下简称“自然守护行动”),试图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路径,围绕保护地开展公益项目,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自然守护行动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类、保护地周边社区生计替代、保护地一线科研实践三个方向进行项目征集、资助。以秦岭中华蜜蜂养殖为代表的“保护地周边社区生计替代项目”,通过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可持续经营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 对于张建国而言,青山计划的到来有如久旱甘霖。彼时,十多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已让其成为养蜂业的“熟练工”。规模最大时,他的蜂场养殖达到两百多箱。但在2021年,张建国将大部分蜜蜂都卖到了外地,只剩下30箱左右,几乎已经准备放弃这项事业。
“由于这两年的疫情,蜂蜜卖不出去,想改行了。”直到太白县中蜂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陈斌,向张建国介绍了美团青山计划。2022年春季,通过青山计划的资助,张建国与同村的 35家农户购置了620多箱蜜蜂。蜂场闲暇时,农户们可以在家中忙农活,收蜂采蜜时,蜂农则会聚集过来“帮忙”。
“他们来干活,还会有报酬的。”张建国笑道。据张建国介绍,2022 年上半年蜂蜜产量达到一万两千斤,将为当地蜂农带来近50万的收入。蜂蜜就如同大自然赋予村民的甜蜜馈赠。为了保护蜜蜂的生存环境,张建国和蜂农们还会自觉担当起“护林员”的角色。改善居民生计和保护生态的双赢,无疑是对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的最佳回应。
以上是潜水爱好者姜姜、餐厅老板王银芳、科学家朱美芳、环保机构熊维和养蜂人张建国的故事。这五个人的故事,也是“青山计划”的故事。
作为“青山计划”的推动方,美团已经走过十二年历程。作为一个“互联网 +”公司,美团致力于围绕个人生活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与产业上下游开展合作,通过美团的努力,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受益于我国广阔市场和数字经济,美团的业务快速发展,用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亲历了科技不断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善商家日常经营的过程。
对美团而言,“青山计划”既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助力国家和社会低碳转型的主动担当。关于美团青山计划,美团高级副总裁兼到家事业群总裁、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主席王莆中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美团长期耕耘、希望为行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五周年为新起点,美团将继续携手各方,深入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共同构建“更好生活,更美自然”。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