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2022年12月30日,深圳讯-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营造多元化沉浸式音乐体验场景是感音科技成立以来不变的初心。首款极简演奏式智能设备——第一代感音棒自推出以来,收到了热烈的市场反响。作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感音棒具备精准识别、快速演奏、海量音色、轻巧便携、超长续航等全面功能,也标志着新一代智能极简乐器的崛起与发展。
“极简”演奏背后的“复杂”布局
从外形来看,这款崭新品类的智能乐器小巧便携,制作精良。感音棒采用环保极ABS+铝合金的材质,衬托出该产品从工业设计角度的极致追求。细腻的触感叠加艺术般的柔和色彩,无处不体现产品团队对于细节的把控和品质的谨慎。然而这样轻巧极简的产品背后却是无数工程师日日夜夜凝聚的心血。
【感音棒产品图片】
“智能乐器是一个全新且充满挑战的赛道,”感音科技【CTO】 George Ho博士表示感音棒的研发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再小的产品背后也蕴含着巨大的研发逻辑。从专利研发到布局,到多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再到市场分析产品差异化,每一步我们都集结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夜以继日、从无到有、排除万难的进行实验和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款前所未有的智能音乐产品。”据悉,在过去的两年里,感音科技的研发团队布局了1项国际专利(PCT)、13项外观专利、11项发明专利,以及11项实用新型专利。对于一个全新的、市场上鲜有的产品来说,专利的储备以及长远布局正在赋予其强大的发展实力。
把艺术和音乐带上智能化赛道
在产品研发初期,“什么样的技术差异化能给产品带来最切实的效果,从而真正带动消费者以最低门槛享受音乐和艺术的快乐?”是George Ho博士以及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
【感音棒产品切面示意图】
在反复多次的实验、失败与总结经验后仍坚持不断挑战,感音科技从多传感融合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交叉知识图谱技术、沉浸式体验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方面都有强劲突破。其中,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加持下,第一代感音棒实现了音色自动生成,乐谱自动编组等智能控制模式,让使用者可以轻松实现“挥一挥就能演奏”的美妙体验。除此之外,感音棒拥有的智能识别技术,可根据姿态、空间、动作、脑电等维度深度学习使用者的习惯,提供与使用者情绪、感受、情感相关的乐谱内容等。多项技术皆为业内首创。
软硬件共谱智能篇章
首代感音棒可以连接独家开发的全民演奏家App,该App拥有上千AI乐谱、海量音色、多重演奏模式,为使用者提供简单却充满美妙的演奏氛围。在App的赋能下,感音棒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演奏者提供无限演奏可能,古今乐器皆可囊括其中。
虽外观小巧,感音棒内置可充电聚合物锂电池,低功耗传感器与主控芯片二者相互加持,也可以保证超长续航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使用体验。其内置9轴IMU运动识别芯片,工业级精度,精准捕捉用户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通过内置的三维空间矢量动作识别算法,感音棒实时转换美妙的音乐,准确传递用户情感。在多场景下——如为孩子提供音乐启蒙,以音会友寻觅音乐知音,节奏练习休闲放松等——都能带来独一无二的智能演奏体验。
【感音棒芯片示意图】
感音科技将发力点凝聚在产品上,专注打磨产品以及产品配套的各项功能与服务。与感音棒配套的专注力课程也在逐步的开发中。期待在市场检验中,用音乐“黑”科技,打动更多的消费者。
关于感音科技
感音科技是一家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营造多元化沉浸式音乐体验场景的创新型公司,独创“极简音乐演奏技术”最大限度地“简化音乐演奏技巧,强化音乐情感表达”。让每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轻松演奏音乐、表达自身情感、与朋友分享共鸣,最终实现“解锁每一个人的音乐天赋”的愿景。感音科技创业团队是一支专业、年轻、高效、经验丰富的团队,主要由华为、美的、汇川等知名公司的前资深技术人员组成,核心成员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院校。企业资本雄厚,团队技术能力深厚,行业内外合作资源丰富。
关于George Ho博士
感音科技【CTO】。北京大学博士,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高级工程师,智能家居及物联网专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EMS传感器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脑机接口等。曾主持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总装共性技术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国家军民融合技术标准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横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企业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类项目2项、企业前沿技术应用创新项目2项;此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预研、“十三五”预研、核高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已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申请PCT/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50余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制定集成电路GB标准1项,参与编写Springer-MEMS英文书籍1本,参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项,10款产品获得IF、A-Design、上格奖等国际设计大奖。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