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8-09-21 00:00:00 热度:

掌通家园“全民爱娃日”收官 俞敏洪录制公开课延续陪伴话题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刚刚结束的掌通家园“920全民爱娃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近5万所幼儿园、40万幼师和600万家长通过掌通家园APP参与了此次活动。在集结亲友抢红包、转发集赞、打call抽奖等喜闻乐见的线上互动中,“让爱陪伴成长”的育儿理念深入幼师与家长心中。

该活动自9月1日启动以来,便陆续收到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幼儿教育专家蔡伟忠、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爱玲、掌门1对1创始人张翼等社会各界大咖的鼎力支持。其中,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不仅亲自录下视频,表达自己对“亲子陪伴”的看法,还在活动收官阶段,录下名为“我推荐这样的高质量亲子陪伴”的教育公开课,与千万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

课程中,俞敏洪立足于自身家长身份,结合多年教育行业从业中的所见所得,讲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庭教育。同时,对“如何陪伴孩子”的话题做了详细阐述。

在俞敏洪看来,现代父母带孩子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是让孩子在老人身边长大,二是交给幼儿园或托儿所,父母陪伴的时间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时刻关注老人是否过分宠溺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养成了坏习惯。

此外,俞敏洪还提出了一个大多数父母忽视的问题,他说:“陪伴,和与孩子待在一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起,不一定是高质量的陪伴。”

该课程在掌通家园APP“父母课堂”板块上线后,吸引了大量家长用户点击观看,将掌通家园“920全民爱娃日”所倡导的“让爱陪伴成长”观念,进一步延续。

以下为公开课部分内容:

“陪伴”和“与孩子待在一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父母晚上时候把孩子从别的地方接回来,跟孩子吃饭、打打闹闹、帮孩子洗澡,让孩子睡觉,这种叫做跟孩子在一起,但不一定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陪伴有几个重要的要素:

1、和父母一起体会亲密无间的亲情。父母全身心的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打闹闹,都会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身心健康发展。这里面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这样的玩闹会消除孩子与父母的隔阂;第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家庭的温暖。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其实非常重要。

2、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才两三岁或者一两岁,我怎么培养他的生活习惯呢?其实孩子的生活习惯从一岁就可以养成的。

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你就应该告诉他,玩完的玩具必须放回到拿出来的地方,让他养成一个小小的习惯,他未来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自动养成整理房间,让一切显得更干净的生活习惯。不要小看这个习惯,我们可以从小事,看出这个孩子未来能否做成大事。

3、养成孩子的时间意识,也就是到固定时候做固定事情的习惯。比如规定九点半睡觉,一定要九点半让孩子上床,给孩子讲故事让他睡觉,而不能高兴的时候可以十一点睡,不高兴的时候八点就要求睡觉,父母没有规矩意识,孩子长大就没有规矩意识。

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长大没有规矩意识,到了社会上就会处处碰壁,就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状态,这时候孩子就会在社会总迷失自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养成规矩意识,养成时间意识,非常非常重要。

常常有家长问我:俞老师,怎么能够养成孩子喜欢学习的习惯?

孩子喜欢学习的习惯,其实由两个部分构成,每个孩子都不例外:

第一,在孩子至少两岁的时候,父母要每天15分钟到半小时给孩子阅读绘本故事。这样孩子慢慢就养成了听故事的习惯,从三四岁开始,用游戏的方式,孩子就可以认中文字了,到了五六岁,孩子就可以自己读故事书了。

其实不需要家长花太多的力气,学习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养成听故事的习惯,他就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自己读故事,所以他就会自动去认识我们认为很难的中文字,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中文水平就提高了,这也是一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第二,要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当孩子会说话以后,你讲完的故事,让孩子倒过来给你讲一遍,就可以养成故事讲述、逻辑思维、发散想象力的习惯。甚至可以让孩子改编故事。这都需要家长认真去做,这才叫做真正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这样一种陪伴:你用心的,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一直走在未来健康成长的正道上。

如果你在孩子出生的前面十年,把孩子教育好,假如孩子能活九十岁,后面的八十年,我们就完全不用操心了,因为这个孩子可以自动自发的健康成长。

但如果我们前面十年没教育好,后面一辈子都要给孩子操心。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三岁时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已经养成,七岁孩子的学习习惯就已经养成,孩子就可以沿着这些好习惯,一辈子往前走。中国的古话虽然很浅显,但是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