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工智能学习网2018-02-03 20:32:11 热度:

美国研发「超导突触」能每秒作用10亿次超越人脑,耗能仅需千分之一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超导突触」信息传输速度超越人脑 ▲「超导突触」信息传输速度超越人脑。         IBM 曾于2014 年开发类人脑芯片,日德研究团队也曾斥巨资,成功模仿人脑1 秒钟,无数科学家都在模拟人脑领域做奋斗。近日,有了好消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发超导突触,1 秒能作用10 亿次以上,数据处理速度比人脑快,耗能仅须千分之一。         根据《Gigazine》报导,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致力于开发模拟人脑运作的高效能神经形态计算芯片。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就宛如人脑一样,模仿神经元与突触,处理和存储大量数据,能够快速、高效率、节能地处理和学习数据。而神经形态计算也被认为是未来人工智能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当需要在有空隙(突触)的电晶体中传输信息时,传导效率会变差,为此NIST 研究团队利用铌制超导体制作出类似于人类神经的电极,可以在零电阻状态下传输电力,而超导体中的间隙则是利用数千个锰纳米团簇填充,制作出人工突触。 人工突触连接高速电子探测器 ▲人工突触连接高速电子探测器。         这样的作法,能够让人工突触每秒传输信息10 亿次以上,比人类每秒50 次还要快数千万倍。值得一提的是,所需的能源与生物突触相比,仅需千分之一。         电脑模拟显示,上述的人工神经可以核对9 个来源的输入,并传递给下一个电极。但是,针对复杂的电脑计算来说,则需要数百万个人工突触,在技术上是否能做出这么大规模的系统仍不得而知。         另外,人工突触目前的障碍还不少,需要在绝对零度下才能进行作用,并且要在液态氦中冷却,作业环境十分要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神经形态计算研究工程师Steven Furber 则认为,这可能无法运用在小型装置上。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表示此系统所需要的冷却能源,与同类型传统电脑差不多。         尽管此技术受到许多的科学家关注,但是要等到实用化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路。例如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师Carver Mead 认为,这样的新方法很有创意,但是目前人类也尚未完全了解生物突触的性质,因此NIST 技术离应用阶段,还需要很久的时间。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