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工智能学习网2017-11-23 17:20:31 热度:

科学家研发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以「金属血管」克服反应炉氦脆化问题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麻省理工学院的Alcator C-Mod 托卡马克反应炉 ▲位于麻省理工学院的Alcator C-Mod 托卡马克反应炉。         多年来,核融合发电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能源管道,成本低、废料相对干净且安全性更高,环保又有效率,然而,技术上重重阻碍,让核融合发电一直难以实现,不过现在,德州A&M大学等美国研究机构,研发出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以「金属血管」克服氦造成的材料脆化问题,使核融合发电又近了一步。         核融合产生的「氦」,尽管是个对自然无害干净副产物,却会在反应炉的结构缺陷处聚集形成氦泡,进而影响材料强度,使金属变得脆弱,一直以来是核融合发电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德州A&M大学副教授Michael Demkowicz表示,「因为金属是固体,进入金属内的氦泡会永远存在,不断累积,当氦泡越来越多开始相连时,就会毁了整个反应炉材料。」         不过,根据《ScienceDaily》报导,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德州A&M大学携手为这个难题找出了解答,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纳米复合材料能够克服氦泡的问题。 氦会在纳米复合材料内形成细长通道 ▲氦会在纳米复合材料内形成细长通道。         该纳米复合材料由许多厚金属层(Metal Layer)制成,他们发现,氦进入该材料后不会形成氦泡,而是变成一条条又细又长的「血管」──或许该说氦管;Demkowicz解释,「当越来越多的氦进入材料内时,氦管会开始相连,形成宛如血管系统般的网络,而不会影响材料强度。」         这一研究发现,为打造抗氦反应炉材料提供了一个可能性,Demkowicz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氦可以通过这些「血管」移动,并排出材料外,而不会持续累积,终至影响强度结构。 氦通道的形成模拟 ▲氦通道的形成模拟。         研究团队的成果,不仅使世界看见核融合发电的曙光,这项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除了在核反应炉材料外,也充满无限可能。         「反应炉不过是冰山一角的微小应用。」Demkowicz相当看好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血管般的组织网络,除了氦气以外,还有什么可以通过这样的细长通道?也许热能、电力,甚至是可以帮助材料自我修复的化学物质。」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