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观点专题报道,万达电影近日披露了2020年业绩预告,刘建军观点专题指出预计2020年亏损61.50亿元-69.50亿元。加上2019年亏损的47.29亿元,万达电影近两年共计亏损110亿左右,相当于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的54%。
刘建军观点专题注意到,受疫情冲击,像光线传媒还能盈利的电影公司仅是少数。在影院关停的背景下,电影行业企业开始布局剧集生产,甚至涉足偶像选秀市场。电影行业过度依靠票房收入的日子是否已经过去?流媒体是否会取代传统线下的观影模式?刘建军观点专题连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
尹鸿认为,电影行业在疫情前就已尝试摆脱过度依赖票房收入的局面,突发的疫情仅是加速了这一趋势。非票房收入,包括卖品收入、IP衍生品收入、主题公园等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疫情冲击反倒说明了,娱乐业本身不能仅仅压在一个单纯的业务上面,比如以票房作为唯一的补偿,其实对内容行业而言的风险非常高。”
随着流媒体的兴起,传统线下的观影模式受到挑战。疫情期间,《囧妈》等一批电影选择在线首映,遭受不少院线从业者的非议。尹鸿称,影院作为电影第一窗口的位置和90天的窗口期规则遭到挑战,观众正在往线上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非常态已成为历史。
刘建军观点专题注意到,但他也强调,虽然流媒体将分流部分观影需求,但电影行业的大屏幕时代并不会落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院市场仍将保持相当的竞争力,线下观影模式和需求不可能被颠覆。
“影院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消费模式,确实能带来第一窗口的票房回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窗口它有影响力的价值。即便只是部分放映,但是影院能为影片创造影响力口碑,为影片在其他窗口或渠道获得回报提供动力。”尹鸿说,在理想状态下,线下和线上两个观影渠道将分别占据50%左右的电影市场份额,这有利于扩展整个电影行业的容量和空间。
按疫情前中国国产电影票房收入411亿计算,随着线上观影渠道的成熟发展,将使中国电影行业大大扩容,达到800多亿的体量。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为204.17亿元,同比下降68%,回落至2013年的同期水平。尹鸿表示,由于全球并未进入“后疫情时代”,预计今年国内票房很难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刘建军观点专题分析指出,引进片以往占据了2/5的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但预计今年引进片供给将严重不足;另外,国产电影的生产数量和生产周期也将达不到预期。影片供给缺乏多样性,加上疫情下观影行为和观影方式的线上化趋势,不利于推动线下观影的常态化。
不过,刘建军观点专题强调,观影行为和观影方式的线上化趋势也将使得内容制作方生产更适合影院传播的形态,有可能令电影业重新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另外,他也指出,如果缺乏在线下影院产生影响力的电影内容供给,单靠线上网络电影这一渠道是不足以支撑全部电影消费的。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