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近日,北京证监局网站披露了中金公司关于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知声”)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辅导基本情况表。该情况表显示,中金公司与云知声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
来源:北京证监局网站
与此同时,据中国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云知声的估值为12亿美元。如今在科创板的受理名单中,AI企业寥寥无几,AI独角兽更是鲜有踪迹,其中有何原因?作为一家AI独角兽企业,登陆科创板对云知声意味着什么?云知声能否支撑起12美元的估值?
剑指AIoT,云知声转型成为AI芯片公司
发展至今,云知声拥有自己的底层技术,包括AI和芯片。
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6月,最初以“语音”为核心切入点。2012年12月28日,云知声上线深度学习功能,将DNN 引入到传统声纹识别 ivector 技术框架中。并在当年就完成了包括语音云、深度学习和超算平台这“三驾马车”的构建。2014年初,云知声提出了“专注物联网人工智能服务”的定位,正式面向物联网。与此同时,提出面向物联网的“云端芯”战略,进一步完成了包括远场、降噪、唤醒、语用计算、流式交互等物联网智能交互功能完善和量产应用。
“云端芯”是云知声为智能物联网产业提供的从“智能交互”到“应用服务”的全套基础架构。其战略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实现行业智能化,另一方面反向提升云知声的AI技术。
“云”指云知声的Athena智慧大脑,为行业应用提供认知计算、领域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平台,以及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快速学习迭代能力;“端”指物联网智能交互和应用,针对领域应用进行快速定制;“芯”指为AI交互与应用,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边缘计算能力。
来源:云知声官网
如今云知声的IoT布局主要是两大方向:智慧生活(家居、车载、机器人等)和智慧服务(医疗、教育、司法等)。其中,医疗是云知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云知声医疗产品线目前已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战略升级。今年7月医疗AI产品发布会上,云知声发布了一系列覆盖医院整体链路流程产品,,包括导医机器人、智能候诊解决方案、医疗语音交互解决方案、智能病历生成系统、智能病历质控系统,以及智能院后管理解决方案等。
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云知声不仅建立了“云端芯”产品化战略,还自研了开放平台,并基于平台向上延伸到医疗、家居、教育、车载领域,向下研发了专有AI芯片。
去年,云知声发布了首款面向IoT的AI芯片UniOne(雨燕),由此完成了从最初起家的语音识别技术服务商,向AI芯片公司的转型。
对云知声而言,转型成为一家AI芯片公司是为了更好地布局物联网。物联网时代需要将云端下沉到本地设备,这在物联网AI化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架构芯片和方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云知声副总裁李霄寒博士曾于今年5月份指出,在 AIoT 浪潮中,AI技术要落地,就必须有全新的边缘AI芯片,这种芯片必须同时具备边缘能力、云端能力和多模态AI技术能力,并在性能、功耗、面积上达到优异平衡,实现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
因此,不同于寒武纪等AI公司聚焦于服务端芯片,云知声将物联网应用作为主战场,做的是边缘端芯片,这也是当下人们对边缘侧低功耗的迫切需求。
在UniOne发布的四个月后,便将基于UniOne上的整套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开源,对云知声来说,这不仅将赋能更多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有利于促进AI技术落地,加速IoT向AIoT的转变。
AIoT的扩基点在于芯片,而AI芯片又需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因此,AI芯片首要的是对场景的选择,然后是对场景所需能力的深入理解。在技术方面,除了具备一定的芯片设计能力外,还需要全栈式的AI技术能力以及经过验证且相对成熟的业务场景。基于早年积累起的相关经验,云知声显然具备这样的实力。只是,对这家AI芯片公司而言,市场的检验才刚刚开始。
科创板上市是对AI独角兽们的一种检验
从成立至今七年的时间里,云知声已完成8轮融资。今年4月1日,其D轮融资的投资方为中金公司、东方证券及清和泉资本,具体融资金额并未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云知声完成了6亿元C+轮融资,C轮系列共融资13亿元,创下语音技术领域单轮融资最高记录。据了解,C+轮的投资方均为国家背景基金。彼时,云知声方面就已经透露,有IPO计划。而对于上市地点,云知声CEO黄伟曾接受甲子光年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云知声一开始就计划在内地上市,有两点考虑:第一,云知声在2012年成立时,AI大潮尚未到来,海外市场对中国技术公司的认知和关注度不够;第二,公司的业务市场主要在国内。”
在去年下半年科创板相关政策推出后,AI独角兽们被视为是这一板块的主要来源。和以往的新三板、创业板不同,科创板更加“宽进严出”。“宽”不是降低门槛,而是可以有多种方式进入,而不是其他板块唯一的业绩标准。尽管如此,科创板也有“包容”的一面,比如允许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允许红筹和VIE架构企业上市。
在政策利好下,原本大家都在期待会有一大批独角兽选择登陆科创板。然而,截止目前寥寥无几,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科创板开板伊始,许多制度还有待观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准)独角兽们通常会谨慎对待。后续或许会出现一大波行业从业者入局。
另一方面,财务信息是评判一家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途径,很多AI独角兽的具体盈利信息透明程度距离成熟企业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一方面,云知声此前披露,其业务营收已连续三年保持超 100% 的同比增长,2018全年数亿元的营收较上年3 倍的增长,几乎全部仰仗于芯片的功劳和正确的商业化路径,预计在2019年营收再翻2-3倍。对云知声而言,在技术实力之上,营收能力的飞速增长也将成为其冲击科创板的一大优势。
独角兽通常被人寄予厚望,与此同时,也背负着投资者们很高的估值期望。作为AI独角兽,云知声拟在科创板上市,其估值也成为一大亮点。据中国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云知声的估值为12亿美元。12亿美元是个不低的估值,不过相比于AI芯片技术公司地平线的30亿美元,还是有点小巫见大了。今年2月,地平线宣布完成约6亿美元的B轮融资,与此同时,估值达到了3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AI芯片独角兽,融资金额也打破了AI芯片创业公司融资纪录。
前一段时间,AI明星企业优必选因完成招股书的主要编写也是备受业界关注。其创始人创周剑也在朋友圈晒出招股书封面,印证正在冲刺IPO。据了解,2018年5月,优必选在腾讯领投的C轮8.2亿美元融资中,估值高达50亿美元。
围绕人工智能创新的企业备受青睐,这些企业在聚光灯下不仅吸睛无数,更是吸“金”无数。不过反观其他领域的超级独角兽,上市之后,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乐观。而AI独角兽们在上市之后能否支撑起十亿、百亿的估值规模,还需要市场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黄伟表示,人工智能估值的高是相对的,无法用财务数字去衡量它的价值。“你找100家餐馆也研发不出高性能的系统......我不认为今天AI行业的估值高或低,投资人是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他们愿意用很高的估值把真金白银交给你,在现在这个阶段标的对他们来说是划算的。”
毋庸置疑的是,云知声若成功登陆科创板,后续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将为其估值做出解释。总体而言,目前,AI规模化商业落地还存在困难,估值泡沫争议也未曾停息。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之下看清未来的方向。科创板锁定期不短,对入局的AI企业而言,登陆科创板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检验。
来自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